载入图片

气体电离放电治理环境污染物团队

团队编号
06139
工作单位
江苏大学
服务产业领域
能源环保
单位类型
其他高校
研究方向
1、强电离气体放电等离子体治理有害气体技术研究 利用大气压强电场电离放电方法规模高效产生羟基自由基,建立羟基自由基应急处理有机废气、SO2、NOx等有害气体的绿色技术模式,可望实现有机废气污染物的快速、零污染、零伤害、零残留药剂的绿色治理。 2、超微细粉尘荷电凝并关键技术研究 现有电除尘器放电电场中产生离子浓度低(106~107/cm3),超微细烟尘颗粒荷电凝并几率低下。导致烟尘颗粒驱进速度低(3cm/s~20cm/s),造成超微细烟尘颗粒捕集效率低(一般<90%)的问题。采用双旋涡型收尘极板高效电除尘技术,利用提高带电粒子动量方法,可使离子有效摆脱电场束缚,采用双涡旋型收尘极板提高荷电凝并几率,有望解决电收尘器存在问题。 3、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环境污染物应急处理技术研究 采用强电离放电规模高效产生羟基自由基及其治理环境污染物技术,可同时有效降解饮用水中藻毒素、化学有机物等环境污染物、杀灭蓝藻和病原微生物,属国际创新性成果,可作为水源地水质突变饮用水应急处理有效方法。
参加活动
关注
团队简介
    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了交通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超临界电场强化内燃机燃烧与改善尾气污染技术和辽宁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电焊烟尘离子荷电就地净化技术研究,并分别通过交通部、辽宁省科委通过的鉴定会验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低温等离子体脱除汽车排气中有害气体的研究和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镇江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综合示范第三分项。
    2004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气体电离放电治理外来微生物入侵性传播研究。
    2005年作为第二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羟基自由基治理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入侵的研究。
    2006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电收尘器的交变强电场离子荷电凝聚研究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大气污染控制精品课程群建设研究项目。2006年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远洋船舶压载水羟基自由基工程化处理技术开发。
    2008年作为主持人承担了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羟基自由基处理水源地突发性环境污染物研究(已结题)。
    2009年,主持的等离子体荷电喷钙脱硫系统研究项目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技术鉴定,该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11年主持了江苏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交变强电场预荷电高风速复合式电收尘系统研究和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用于水质突变应急处理的羟基自由基应用技术研究。
    2012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超微细粉尘荷电凝并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
    2013年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十批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单区式双涡旋型收尘极板超微细粉尘高效电捕集技术研究资助。
    科研成果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以及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项奖(国内仅2项)各一次。获国际或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此外,在国内外重点刊物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被SCI、EI、ISTP国际三大检索收录26篇。
参展成果

                                        

骨干成员

姓名 职务/职称 方向
依成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1)超微细粉尘电捕集理论及技术研究 (2)气体放电等离子体净化有害气体研究 (3)羟基自由基治理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环境污染物(蓝藻、藻毒素、病原微生物和有机环境污染物)研究

在研课题

课题名称 科技计划名称
单区式双涡旋型收尘极板超微细粉尘高效电捕集技术研究

重大成果

成果名称 所获奖项

团队带头人

姓名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部门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称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务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手机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E-mail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电话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传真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联系方式

联系人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所在部门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称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务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手机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E-mail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电话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传真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地址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邮编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